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口吃资讯 > 专家讲座

矫正口吃务必矫正心理-电影《国王的演讲》观感

2020-05-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擒贼先擒王,治病必治根,从电影《国王的演讲》谈“口吃心理矫正”的必要性。
              生活中很多人或患有口吃的人,都认为口吃是天生的,其中部分人又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是觉得让人听起来有些着急,特别是等到紧急关头需要答案时,会因为口吃无法顺利地表达原本的意思而使人误会,甚至得到相反的回答。所以觉得是一种会误事的表现。

  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口吃故事,讲述了新任年轻的国王因为口吃无法当众演讲的痛苦经历,以及从小被人取笑而自卑的心理压抑。

  最后,认识了一位没有文凭、没有执照的语言矫正医生后,得到了真正的帮助、治疗和指导,最后,在德国开始发动的世界大战之际,用国王的坚强声音对民众发表演讲,团结了民众,稳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使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必胜之路。这一成功的实例也同时开创了治疗口吃的新方法,不仅使国王治好了口吃,更重要的是使国王建立了信心,真正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走出了阴影。同时,医生从陪伴国王讲演开始,还成为国王的挚友。

  影片中的国王经过医生的询问,得知他的口吃起始于四、五岁的幼年。国王在初期治疗时对能够治好完全没有信心,曾经粗暴地拒绝看医生。偶然的机会,听到自己在没有压力之下清晰地朗读声,想起医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人天生就是口吃“,于是便放下自己的身段,主动去找医生,听从医生的指导,开始了自己主动地求医过程,最后又在医生的帮助和鼓励下完成了让世人瞩目的讲演。

  一切都说明口吃并非与生俱来的,而真正形成的原因是心理的负担和紧张的程度使得协调讲话的肌肉神经失调,导致相关的肌肉或呼吸痉挛。而且所形成的后果是一种更坏的循环:越想讲出来就越紧张(其实就是担心讲不出来),而越紧张就越讲不出来(相关神经越是紊乱)。这种紧张的最严重结果就是无法流畅表达/难发和痉挛甚至导致心理性失语症。

  近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说的是有一个患有‘选择性失语症’的病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病人的话很少,而且越是别人希望与之对话,病人就越回避不愿意讲话交流,到最后的结果就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而且由于别人并不清楚这种病的存在,反而更加责怪病人。在另一种环境,也就是回到熟悉的环境中,他就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所以,与其在一起很久的人,根本就没有人知道病人的另一面表现。而且,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种病。

  所以,口吃也是一种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开始由于心理压抑,担心说不好不敢讲出来,慢慢地这种不敢讲就变成一种口吃恐惧神经症,最后发展成习惯性或功能性的口吃症,对于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的改变或转变,特别是心理上的恐惧反应模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口吃者总是别这种模式所左右或绑架。 

  影片中医生的治疗方法的开始就是让国王在注意力完全转移的情况下开口。医生让国王听着音乐,而且声音很大,想转移注意力都不容易,这时,医生叫国王去读书中的句子,国王可以在讲话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的情况下很轻松地读出来,可是他自己当时并不知道。

  当然,正是由于国王最后听到了自己的朗读觉得与正常人无异时,他才对于治疗燃起了新的希望,才会服从、听从医生的指导,慢慢地去克服心理的负担,达到治疗口吃的目的。

  当然,长时间形成的病况也不是简单地、短时间就可以达到效果的。还需要很多的基础治疗,比如最基本的认知治疗,如何学会放松自己,如何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国王是一个很急躁的人,时常缺乏耐心。

  可口吃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放松自己,特别在最需要放松的时候。医生使用的方法是使国王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忘记自己的身份:医生先是坚持要国王到自己的办公室看病,接着就是要国王遵守医生诊所的规定,然后用跳、唱、甚至在地上打滚来使国王进入医生规定的角色中,已达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心理上的问题会有各式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时候当陷入无法解脱或不能自控的境地就会成为一种病态。人的身体构造复杂,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各种环境的刺激在心理上产生对抗、矛盾、敏感焦虑,恐惧紧张而不能自拔的情况下,就会演变成病态心理,但只要患者愿意配合,对症下“药”还是能够恢复的。最根本的是要我们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寻求正确的方法去改变,不断更新和成长。很多“病”原本正常或不存在,如果你敏感在意了、放大了甚至无中生有也就成了病。相信自己,通过正确的心理治疗,就可以回归正常健康心态。
          口吃,也是一样,要想回归正常说话,心理上的矫正必不可少。

 

0